電影台每次重播最新的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三部曲之一時,按著遙控器的手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然後看著看著就把整部電影又看完一遍,心裡再次對導演Christopher
Nolan充滿崇敬,都忍不住想要膜拜他了。
套句網路酸民形容蝙蝠俠的話:“不過是個整天開名車、戴名表、擁美女,有天突發奇想打擊罪犯的富家子。“。實際上,我也從來沒有喜歡過標榜帝國主義美國超級英雄系列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唯獨Nolan拍的蝙蝠俠,我超愛。
其實《黑暗騎士》第一部出來時(《Batman Begins》),我還沒能感受Nolan對蝙蝠俠的改造之處,看來看去就像一切超級英雄電影的開頭,平鋪直敘地說出Bruce Wayne的來頭、他的心靈創傷、他的女友(們?),以及他決定要打擊罪惡,然後結尾預告了第二部內容,就醬。
但若跳過第一部,你也許會看不太懂第二部(《The Dark
Knight》),除非你本身就很迷蝙蝠俠,因為Nolan直接跳過所有需要解釋的前言,連女主角換人演了我都沒發現(還在想Katie Holmes演的Rachel是離開了Bruce Wayne嗎?以為Maggie Gyllenhaal演的Rachel一直都是戲裡Harvey Dent的女友,最後看影評才知道Oopssss)。
《The Dark Knight》直接切入主題——Joker小丑,這個壞到不可思議(?)的混蛋,極盡邪惡又天不怕地不怕,是蝙蝠俠最難纏的惡棍之一。Health Ledger的精彩演出固然值得一看,但此片最讓我震撼的一幕就是小丑讓兩艘船的人自擇另一艘船上人們的死活。一艘是整船的獄卒與犯人;一艘是整船的平凡人,各船掌管另一艘船的計時炸彈,要么別人死要么大家一起死,凡人的那一船都認為載犯人的那一船一定會讓自己送死,每個都激動得不得了,最後結果竟是一犯人搶下獄卒手中的按鈕丟入大海,放棄了救自己的機會。
雖然最終兩艘船都沒有爆炸,但是在這備受爭議的一瞬間,凡人們的激動與犯人們的冷靜形成最殘酷也最寫實對比。讓曾經作姦犯科的犯人去死不是最應該的嗎?可是那囔著要做醜人按下按鈕引爆犯人船的普通凡人,始終按不下手,大家也只能絕望等死;而犯人們也早認定凡人一定會讓他們死而焦躁不已,時間久了卻知道他們也下不了手,每個人心中的『正義』都在膠著著。這正是Nolan想要表達對於社會上所謂“正”與“邪”之間許許多多備受爭議的模糊地帶。
第三部《The Dark Knight Rises》是Nolan蝙蝠俠三部曲的超級究極體(digimon用語),也是直接延續第二部故事劇情,從蝙蝠俠背黑鍋開始講起(這已經埋下一種矛盾:究竟應坦誠告知大眾殘酷真相或營造美好假象,兩者都讓Gordon警長為難,也難過必須“為大眾著想”)。Rachel的死大大衝擊Bruce
Wayne,讓他不再眷戀人世,也逼迫老管家Alfred辭職離開。
接著Anne Hathaway飾演的Selina出現(也就是以後的Cat Woman),帶給Bruce警訊,他失算跌入人生谷底,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城市萬劫不覆,努力想要回去救大家。
在監獄裡的日子對蝙蝠俠而言除了是磨練,不如說是修煉,也是這部電影極具意義的一個段落。片中Bruce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爬出去,一次又一次地跌得更重、更傷,他以為他已經全力以赴了,結果隔壁好心的醫生(是醫生吧?)一句話當頭棒喝
(大意) :“在最關鍵的一躍,綁著你的繩子固然能給你保障,但也累你失敗!”要Bruce不用安全繩跳最後一次(一旦失敗就必死無疑了),而他也成功逃出監獄,飛奔回去拯救家鄉。
結局有點迂迴,但很棒,至少對老管家來說是完美結局,也許很多資深蝙蝠俠迷會說就這樣結束(雖然有羅賓的伏筆)未免也太簡短太可惜,但對我來說Nolan版本的蝙蝠俠此三部曲不多不少剛剛好,跟《魔戒》一樣可以當經典電影集收藏。(因此當Nolan將執導/監製Batman VS. Superman電影時,是有點小小失望的,因為《Man of Steel》就讓我有點失望了…)